文冠果

什么是文冠果
文冠果(学名: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别名文冠树、木瓜、文冠花、崖木瓜、文光果等,为无患子科文冠果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其小枝粗壮,褐红色,无毛,顶芽和侧芽有覆瓦状排列的芽鳞;小叶膜质或纸质,披针形或近卵形,边缘有锐利锯齿;花序先叶抽出或与叶同时抽出,两性花的花序顶生,雄花序腋生,直立,总花梗短,基部常有残存芽鳞;花瓣白色,基部紫红色或黄色;花盘的角状附属体橙黄色;蒴果长达6厘米;种子长达1.8厘米,黑色而有光泽 [1]。花期春季,果期秋初。
文冠果原产中国北部,西至宁夏、甘肃,东北至辽宁,北至内蒙古,南至河南,在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区均有分布 ,生长于荒坡、沟谷、丘陵地区 。文冠果喜光照、耐旱、耐瘠薄、耐盐碱,适应力好,对土壤要求不严,不耐涝、怕风,具深根性,主根发达,萌蘗力强。根系愈伤能力较差,损伤后易造成烂根
文冠果树姿秀丽优美,花序大,花朵稠密,花期长,是优良的观赏树种,可于公园、庭园、绿地孤植或群植。其茎或枝叶可入药,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风湿热痹、筋骨疼痛。成龄文冠果根系发达,扎根深且分布广,是防风固沙、小流域治理和退耕还林的先锋树种 [8],果仁含油量高,是高级润滑油、化妆品等工业原料,还能用于生物柴油提取和制造各种工业产品。此外,文冠果新鲜叶子也可以制成茶叶,而种皮和果皮则可以制成活性炭

植物学史
命名由来
拉丁学名
文冠果的拉丁学名“Xanthoceras sorbifolium”是由19世纪俄国著名植物学家邦奇(Bunge)命名的。邦奇于1830年随沙皇第十届宗教使团来到中国,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采集和鉴定植物标本,回国后发表了很多新属和新种,其中就包括1831年发表的文冠果。邦奇最初发表时写作“Xanthoceras sorbifolia”,当时认为属“Xanthoceras”为阴性词,所以种加词“sorbifolia”以形容词阴性词尾“-a”结尾。然而,《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规定,以“ceras”结尾的复合词属名应为中性,所以“Xanthoceras”应为中性,于是种加词“sorbifolia”的形容词阴性词尾应随之改为中性词尾“-um”,完整学名应写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 [3]。
英文名
文冠果的英文名称常写作“yellowhorn”。这个词来自文冠果拉丁学名的属名“Xanthoceras”。“Xantho-”意思是yellow(黄色的),“-ceras”意思是horn(角)。“黄色的角”源于文冠果花的花盘上产生5个类似动物角的黄色延伸物。这5个延伸物,严格来说,描述为“橙色(orange)”更合适,因为它们不仅显示黄色,在很多植物上也表现为红色。文冠果学名的种加词“sorbifolium”是一个形容词,“sorbi”意思是“花椒”,“foli”意思是“叶”,结合后的意思是“似花椒叶的” [3]。
中文名
文冠果原产于中国北方,所以其最早的名称应是中文名。在唐朝时,文冠果被称之为“文官果”。明朝万历年间,京官蒋一葵撰写的《长安客话》一书记载:“文官果肉旋如螺,实初成甘香,久则微苦。昔唐德宗幸奉天,民献是果,遂官其人,故名。” [3]
在宋朝时,文冠果被称为“文冠花”。胡仔纂集的《笤奚渔隐丛》记载:上庠录云“贡士举院,其地本广勇故营也,有文冠花一株,花初开白,次绿次绯次紫,故名文冠花。花枯经年,及更为举院,花再生。今栏槛当庭,尤为茂盛”。宋朝不同等级文官的官服颜色不同,基层文官穿白袍,随官位升高,再依次穿绿袍、红袍和紫袍。文冠果花瓣的颜色,从开花之初到花瓣衰老期间也依次发生类似的变化。所以可以推测,宋朝的“文冠花”名称含有“文官衣冠之花”的意思 [3]。
在明代文献中已使用“文冠果”名称。徐光启著《农政全书》描述:“文冠果生郑州南荒野间,陕西人呼为崖木瓜,树高丈余,叶似榆叶而狭小,又似茱萸叶亦细长。花开仿佛似藤花而色白,穗长四至五寸。结实状似枳谷而三瓣,中有子二十余颗,如皂角子。子中瓤如栗子,味微淡,又似米面,味甘可食。其花味甜,其叶味苦。” [3]
在中国的陕西、山西、甘肃和宁夏等部分地区,人们称文冠果为“崖木瓜”或“木瓜”。这是因为野生文冠果在西北地区一般生长在黄土沟壑区或黄土丘陵区的阳坡或半阳坡的黄土崖上。文冠果的果实较大,果实壁厚,木质化,坚硬,而且早期种子可鲜食,有香味和甜味,所以被称为“崖木瓜”或“木瓜” [3]。
在蒙古语里,文冠果被称为“僧灯毛道”。“毛道”在蒙古语里表示“树”的意思。在中国北方新建佛教寺庙时,僧侣常会在庙宇前后种植文冠果树。文冠果的种仁含油量很高,榨出的油燃烧时油烟小,不熏神像,而且燃烧时间长,被用作长明灯油。因文冠果油味道鲜美,也可作僧侣的食用油。可见文冠果与佛教有密切联系 。
文冠果栽培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潮起。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保证粮油安全解决人民的食用油问题,中国政府提出要向林业要油,向荒山要油,走食用油料木本化的道路,掀起了第一次种植文冠果的热潮。改革开放以后,随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冠果作为食用油料的用途逐渐消失,发展一度停滞,甚至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石油价格的上涨、能源危机凸显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制定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发展规划,文冠果被中国政府确定为重点发展的生物能源树种,再次掀起了大面积造林的热潮 [5]。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文冠果树姿秀丽优美,花序大,花朵稠密,花期长,花色分红、黄、白色,春季花朵满树,甚为美观,是优良的观赏树种,可于公园、庭园、绿地孤植或群植 [8]。
文冠果的茎或枝叶可入药,其药性甘、微苦、平,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风湿热痹、筋骨疼痛 [10]。
成龄文冠果根系发达,扎根深且分布广,根的皮层占91%,能充分吸收和贮存水分,是防风固沙、小流域治理和退耕还林的先锋树种 [8]。
文冠果仁含油量高达66%,其中的亚油酸具有很好的降压作用,果仁还是高级润滑油、化妆品等工业原料,还能用于生物柴油提取 [11],其还可以制造各种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还可以用于制造各种工业产品,如油漆、肥皂、塑化剂等。此外,文冠果新鲜叶子也可以制成茶叶,而种皮和果皮则可以制成活性炭 [4]。